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安乐哲:儒学与世界文化秩序

安乐哲 翻译跨学科研究 2022-04-24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儒学与世界文化秩序


安乐哲



本文转载自

“一多不分”公众号,原文题目为:安乐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旨发言,点击Read more,查看原文。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



按语

2021年4月3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阿语楼国际会议厅举行。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山东省儒学大家、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沈阳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武斌,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前所长李明滨,北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张西平围绕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作主旨发言。

关键词

儒学;世界文化秩序
我们一代人见证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巨变。我们可以预见,世界文化秩序的巨大变化将随之而来。儒家文化传统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儒学必须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席之地。具体而言,儒家传统必须提供什么才能改变世界文化秩序?儒学是一种活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及其最早的文化根源之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比古希腊与希腊的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古罗马与现代意大利之间,古埃及与其当代存在之间更脆弱的联系更为明显。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描述孔子本人的一段话来描述儒家传统:“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回避了四种态度:他不提出抽象的推测,他不主张绝对原则,他不屈不挠,而且他不自我专心。中国提供了一种融合的混合包容性的文化模式。在这一传统中,西方学习的潮流已被吸收并内化,成为不断发展的儒家传统本身的成分。最初的佛学,然后在从耶稣会士到新教徒的教育者的各种浪潮中,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大量涌入,再到当今时代的现象学和实用主义,已经成为儒学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传统的持久动力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它源于对人类实际经验的相对直接的叙述。儒家文化只是一种尝试,旨在激发人类经验中最平凡的事物成为最绝妙的事物。在这个世代文明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文化家谱牵涉并依赖于其参与者生产性的自我培养。个人价值是人类文化的源泉,而人类文化又是为每个人的修养提供背景的复合资源。儒家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儒家社区立志于在人类角色和关系中取得适当的礼节(li礼)。在家庭和社区中,社会秩序是通过有效沟通所产生的关系才能产生出来的,而li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社区“语言”。它也是肢体语言,音乐和食物,协议和仪式,机构及其功能,角色和关系的语言。社会不是个人财产的衍生品,个人也不是社会力量的产物。儒家提出了家庭和社区的概念,其基础是在将他们绑在一起的角色和关系中追求持久的礼节。关于儒家对人类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贡献,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个人修养无疑是儒家哲学的根源,并且再次强调,这种个人成长本身就是教育的实质。但是,我们还必须观察到,任何未正确设置且缺乏肥沃环境的根都将很快凋谢并死亡。儒家教育必须被理解为一个“根深蒂固”地嵌入并成长于我们作为家庭和社区丰富背景的人的角色和关系中的过程。教育与儒家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基于我们角色和关系生成的持续增长。如此设想的教育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预期目的的手段,而是一个本身就是目的的过程。我们追求教育,因此仅仅为了生活过上有智慧的生活而成长,并且我们通过这种关系的发展而变得道德化,仅仅表现为有道德的人。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件事都在重要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我们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下,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没有人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单一的做事。联想是事实,儒家的角色伦理是人类凭着努力和想象力就能联想到的事实。当时,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作为道德生活的视线,儒家思想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赢家和输家的分裂模型提供了双赢或双输的选择。与抽象原则相反,我们在生活中所处的角色和关系中有一种重要活力的礼节感。我认为,在我们的历史时刻,对儒家的人的观念的这种探索是特别有益的。基本个人主义一度良性而富有成效的虚构现已成为一种有害的默认意识形态。从教育到伦理,儒家文化感官各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共同点是人为关系构成的概念。儒家哲学为我们时代提供的最重要的贡献恰恰是它自己对关系构成的人的精心阐述,复杂和合乎道德的构想,可以用来批判和挑战基础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在关键时刻,我们可以公平地预见正在变化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量子变化,正是这种将《学而成人》的观念,向我最清楚地建议,我们应该乐意地让儒学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席之地。争论不是说儒家价值观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西方化不可避免的力量也不一定是有害的,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遏制。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生活在人类物种历史上人类状况发生最戏剧性变化的时刻。我们会很好地利用我们可用的所有文化资源。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传统作为丰富世界文化的源泉有许多值得珍视的地方。我们可以说儒学与孔子一样是一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文化典范。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它。编辑:孙智慧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讲座] 李正仁:跨学科能力——未来口译员的安身立命之本

[讲座] 仲伟合:新文科背景下的口译教育和口译跨学科研究

[典籍外译] 吴松林:中文诗词创作与英译物理音律研究

[典籍外译] 李鹏辉:元杂剧对外传播中译入与译出比较

[传播新动态] 王晨颖:刘震云作品在西班牙语国家的译介及接受

[翻译趣事] 外交口译中的经典“失误”

[观点] 许明: 构建中医药海外传播术语体系

[论坛] 2021-2022 “具身语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系列网络论坛

[大家先声] 黄友义:公共政策翻译的意义和难度

[典籍外译] 张西平:论汉学家在中国典籍外译中的主体地位

[翻译研究] 张弘:日本医疗口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视频] 李军:新业态视角下的会议口译实践:问题与实践

“翻译学跨学科研究”学术沙龙系列讲座

[集刊] 《翻译跨学科研究》征稿启事

[集刊]《翻译与传播》征稿启事(含格式体例)

[观点] 林巍:中国元素的文学性译述

[观点]黄忠廉、张潇:舍词传曲:歌曲对外变译探幽

[跨学科导读] K. Malmkjoer: Theories of linguistics and of T & I

[跨学科导读] J. Munday & M.F. Zhang: Discourse Analysis in T.S.

[视频]许渊冲百岁寿辰精彩演讲:把“中国的美”变成“世界的美”

[会议] 第七届翻译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